孙楚向大家展示金牌。女报记者 赵晓明 摄 女报记者 刘雅然
近日,在历城二中老师们的朋友圈里,一条信息被疯狂转发——历城二中孙楚同学荣获第26届国际中学生生物学奥赛金牌。从一开始不喜欢生物,到后来获省级、国家级金牌,再到站上国际领奖台,在别人看来,孙楚一路顺风顺水。在同学中,他甚至有个称呼叫“人品黑洞”,是因为他总是表面轻轻松松,也没见多努力,却每次都能取得好成绩,让同学怀疑这是“靠吸别人的人品”才能做到的事。但孙楚知道,他只是因为很努力,才看起来毫不费力。
把每天都当成考试
时钟拨回到7月19日,第26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的颁奖仪式正在丹麦奥尔胡思举行。等三等奖、二等奖名单宣布完毕后,孙楚悬着的心放下了,因为他知道金牌已稳稳收入囊中。最终,四名中国选手全部获得金牌,孙楚排在260名参赛选手中的第11位。
但谁又能想到,最初决定参加生物竞赛时,孙楚对生物并不感兴趣,“很大程度上是想跟着学学,看看能有什么收获”。起初孙楚的成绩一直不太稳定,直到高二下学期,“他的成绩就像做加速度运动一样”。历城二中生物奥赛教练宋世见说,孙楚从一开始的“试试看”,变成爱上这门学科,这也是他最终取得好成绩的基础。
虽然从高一就准备奥赛,但孙楚的平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让他在同学们中有了“人品黑洞”的称呼。同学们开玩笑说,平时都不见他学习,可总能取得好成绩,“肯定是吸了我们的好人品”。
但在孙楚看来,学习奥赛的压力和强度是大家很难想象的。“他们都说我躲过了高考,但他们不知道,我们每次比赛都像高考,高考冲刺的感觉我们体验过很多次。”就拿上个月在北京集训来说,最后一星期,他都是在做题中度过。想要在这种高强度的训练中坚持下来,定计划是非常重要的,每完成一项计划就像通过了一次考试,每天都像考试一样。
小时候陪爸爸送水
20日,历城二中一名老师将孙楚回国后与父母在机场的合影发到了朋友圈中,很多老师和同学认出了孙楚的父亲孙卫国。“这个爸爸我认识,他不是咱学校送矿泉水的那个老师吗?”原来,孙卫国是一名送水工,十几年前,他就开始为历城二中的师生送矿泉水。
在孙楚小的时候,他就经常跟着父亲来学校送水,那时他会拿一个小本子,穿梭在教学楼的走廊里,认真抄录挂在墙上的名人名言。出身寒门的他一直是家里的骄傲,小升初考入稼轩初中,一直是班里的第一名,斩获初中阶段所有奖学金,共计9000元,为不富裕的家庭减轻了不少负担。
如今,孙楚已被保送北大元培学院,但他不急着选专业,希望在接下来的大一期间,能多接触一些学科,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开始全新的征程。
来源:网络,记者:刘雅然、赵晓明